曾获慕尼黑联合广播公司音乐大赛、荀白克大赛首奖的钢琴家陈必先,是1960年代台湾首位获得天才儿童出国资格的音乐家,堪称第一代台湾之光,现年70岁的她,左眼因家族遗传关系,已渐渐看不见。陈必先表示,人生七十,迈入从心所欲之年,然而,身体状态只会越来越差,不会变好,但一面对音乐,就变得很有精神,音乐让她的世界完整。
近年她预计完成有钢琴新约圣经之称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录音,且听她述说早年当小留学生,寄人篱下长达10年,刻苦自励的奋斗过程,以及面对音乐,始终真诚的心路历程。即使是具有音乐天分的天才儿童,能够成功,绝非偶然。
能力受青睐 9岁留德
问:请谈谈您童年时的学习经历。
答:我是家中第4个孩子,上头有3个姊姊,她们都是在大陆出生,我是全家搬来台湾后,第一个在台湾出生的孩子,底下还有1个弟弟和1个妹妹。
我们那时住在台北温州街附近,2岁时,爸爸和妈妈发现我可以把听过的音乐旋律唱出来,有绝对音感,很是惊讶。4岁时有次高烧不退,妈妈让我弹弹玩具钢琴,我马上病就好了,那时他们觉得,我就应该要学音乐。
我5岁开始学琴,启蒙老师是蒋介石的私人医师夫人蒋月梅,那时爸爸在国防医学院教书,每天早上他会叫我起床,说:“小贝,该起来啰。”然后把我放在他單車前面,睡眼惺忪的我,就去国防医学院的教室借琴练,在学生上课前的空档,从6点练到8点,我那时从拜尔教本开始练习,老师还会给我一周一首巴赫创意曲,我练得很开心。
9岁那年,堂哥在台大认识一个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,两人关系不错,让他也想去德国,那时他把我的录音带交给那位留学生,由她转交给在德国科隆音乐院的教授,没想到教授听了力邀我过去,所以我9岁的时候先去德国,隔年考上科隆音乐院,和17、18岁的人一起当同学。
寄宿教授家 处境艰难
问:年纪那麽小,一个人身在异乡,生活起居都如何安排?
答:一开始我堂哥有陪我去。原本爸妈希望我住在学校宿舍里,但教授觉得住他家比较好,教授和二婚的太太住在一起,家里共有5个小孩,寄人篱下,我总觉得不好意思,所以我会帮忙打扫、做家事,边练琴边带小孩。
教授其实并不喜欢小孩,小孩一吵闹,他就没辄;有时我好意,帮忙哄骗小孩,教授的太太还会因此而吃醋,当时我的处境十分艰难。
他们家境不宽裕,那时一周只可以吃一次肉,平常是吃蔬菜泥,或是烧得不是太好的料理。这让我知道,吃东西对我而言不是追求美味,而是吃得饱、吃得营养就好,即使是吃他们剩下来的食物,或是不吃的鸡脖子,也没关系。
我很后来才知道,爸妈其实有汇钱给他们,但他们或许是真的太穷了吧,也或许是爸妈汇来的钱很快就用完。总之,知道爸妈还有另外汇钱给他们的这件事,让我觉得亏欠爸妈甚多。
问:音乐路上,对你影响最深的人?
答:我始终认为,我亏欠爸妈许多。当年我通过考试,取得的是天才儿童出国的许可,但是没有奖学金,1960年代,世人无法理解,为何一个孩子要出国读书?
我的爸爸陈履鳌,为了送我出国读书,要多做好多事情。像是他研发医疗用的注射液,取得专利后,用那笔钱帮我买机票;一家人还陆续做了许多家庭手工,如:生理食盐水瓶子上的挂勾,都是爸妈、姊姊坐在地板上,一个个手工制作完成;还有瓶子的铝盖,也是一个一个打出来。
妈妈也很忙碌,除了在台大工作,还要照料一家大小的生活,从早忙到晚。爸爸如果只当教授,根本无法养我们6个小孩,还要供我出国念书。我在国外再辛苦,只要想到他们两个人,就觉得自己完全不辛苦。我的音乐路,只能往前进,不能搞砸。
上台易紧张 努力磨练
问:您首次参加伊莉莎白国际大赛,就获得名次,之后陆续拿下慕尼黑联合广播公司音乐大赛、荀白克大赛的首奖,您的国际大赛经验如何?
答:我之所以参加国际比赛,主要是那时少有机会上台演奏,单纯想把准备好的曲目弹给专家听,从来没想过要得名次。1972年6月伊莉莎白大赛拿了第12名,同年9月又换了套曲子,参加慕尼黑联合广播公司音乐大赛得首奖,好像运动员选手一样,我很用心准备,但从没想过会得第1名。
我上台其实还是满容易紧张的,在舞台上会发生各种事情,照理说,我们应该要像飞行员一样,容不得出错;但毕竟是人类,不是机器,排练和正式演出是两件事,和台下的听众大有关系,舞台经验必须透过一次次的磨练而来。
问:您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,2020年您在台湾担任客座教授,在教学上,您期许带给学生什么?
答:以前若学生做不到我的要求,我会很懊恼。有些学生手很大,条件很好,可轻松弹到我弹不到的琴键,我的手较小,很多跨音域的音符,我只能用拨的;但现在我放开来了,我把我会的教给学生,也看开,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,有天分的人,不一定会好好发挥。放下了,就都好了。
本文由:开云体育 提供
关键字: 开云体育app-开云体育平台app-开云体育官方网站入口
上一篇:12星座不为人知的赚钱方式 金牛双子开店有望发财 - 运势 - 中时新闻网 下一篇:欧盟血栓调查结论出炉:AZ疫苗安全有效 好处大于风险 - 国际 - 中央社